返回首頁
 
  
 
i^U Exhibition Review
 
 
紀念珍藏集 - 感恩
沉香在中國

「沉香」又名「沉水香」或「水沉香」,稱謂眾多,(英譯agarwood,agar,aloeswood,aloes,aloewood,或aloe,梵語稱「阿伽樓」,阿拉伯人稱之為oud,印尼及馬來語為gaharu),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,它的用途廣泛,既可作名貴藥材,亦可製成上等香薰、香品,以及具有藝術價值的雕塑飾品。

中國是沉香的產地之一,所產的是瑞香科 (Thymelaeaceae) 的沉香,過去,香樹種植曾遍及海南島、廣東、廣西、貴州和雲南山區1。就是香港也有沉香生長,其所出品種為土沉香 (Aquilaria sinensis),又名莞香、牙香或白木香,而香港與沉香更有不可分割的連繫。2

香港名稱的由來

昔日香港
圖左: 載有Chinnery畫作複本,描述19世紀
中期維多利亞港及香港島面貌之書籍
圖右: 載有1940年代香港攝影圖片之書籍
今天的香港已是金融中心、著名港口、璀璨繁華的國際都會,但回顧明朝以前,香港只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個寂寂無名的小島,卻是盛產莞香的地方,「香港」這名字的由來,亦廣被認為與當時香木種植和出口有關。香港位處東南亞,炎熱多雨,山勢連綿,夏季時有颱風,令樹木枝椏較易受損折結香,擁有出產上好沉香的地理氣候,故昔日本港曾廣植土沉香,並製成香料;加上港闊水深、海防卓越,造就海運發達,讓此地以香料運輸及貿易而聞名,「香港」因而得名。3

「香港」這名字最早在明朝史冊中出現,當時所產之莞香以瀝源 (沙田) 及沙螺灣 (大嶼山) 的為最佳,又作「女兒香」,是南海奇珍4。所產的香木會連同從東莞運來的莞香匯集於尖沙咀,再由艚船運到港島南部的石排灣 (即香港仔一帶),然後運往中國內地、南洋、日本,以至阿拉伯國家,石排灣因而被稱作「香港」,而附近的一條小村就被稱為「香港村」。5明朝所著的《粵大記》的廣東沿海圖中亦始見「香港、赤柱」等字眼,但「香港」這名字直至清朝才被正式採用,19世紀英國船舶登陸香港,相傳船員便曾稱之為 “Fragrant Harbour” 6,後來「香港」漸漸演變成整個香港島的名字,甚至包括九龍和新界在內,並以 Hong Kong 為正式英文名稱,成為今天的香港。5


21世紀之香港夜景

在中國的歷史和發展

據說早在西漢沉香便成朝廷貢品,一直為貴族使用,隨著佛教於東漢時期傳入中國,推動了香文化的發展,沉香的應用亦更趨廣泛。因此,中國人至今使用沉香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。在中國的植物文獻中,沉香最早見於東漢時期的《異物誌》,到了南朝,醫藥文獻 (陶弘景所著的《名醫別錄》) 亦首次有沉香的載述。7

1927-1937年往來香港之貨運提單:中間一張列明貨品為十箱沉香,貨運商為太古輪船公司。

沉香在唐代已廣被用於奢華的宮中和貴族豪宅8,並於當時傳至廣東,其後在宋朝開始普遍種植,其貿易亦在廣東繁盛起來。明清時期,莞香在東莞一帶的貿易就更加興盛,商販都聚集於東莞的寮步進行交易,因而稱為「香市」。5,7

長久以來,沉香在中國都是珍貴稀有,在宋朝上等沉香被評為「一兩沉香一兩金」,到明朝時更暴漲至「一寸沉香一寸金」。由於價值連城,沉香被濫伐的情況極為嚴重,買少見少。

眼見海南沉香瀕臨絕種,中國政府在1987年將海南沉香納入國家珍稀瀕危三級保護植物,更在1999年將其列為二級重要保護野生植物。有見及此,各方開始在海南島重點發展人工培育海南沉香、人工催香,亦漸見成果,中國的沉香種植現在以海南島出產最多,除了在培育種植技術上加強研發,保育本土沉香品種亦是一項艱鉅而重要的任務。1,9



附註及參考
  1. 劉良佑 (2003),《香學會典》,頁53,57,台中市:東方香學研究會。
  2.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土沉香在香港的現況, http://www.hkherbarium.net/herbarium/topics/Aquilaria/Aquilaria_C.htm (最後瀏覽日:17 / 8 / 2011)。
  3. 香港園藝學會、中國科乎院華南植物園 (2006),《香港古樹名木》,頁142,香港:天地圖書有限公司。
  4. 朱維德 (1988),《香港掌故1》,頁3,香港:金陵出版社。
  5. 劉松泰 (2011),《香市溯源》頁15-63,廣州:嶺南美術出版社。
  6. 梁廣漢 (1980),《香港前代古蹟述略》,香港:學津書店。
  7. 汪科元、王守東 (2010),《眾香國裏話沉香》,頁9(序), 154,北京:人民衛生出版社。
  8. 張梅雅 (2010),《佛教香品與香器全書》頁27,,台北市:商周出版。
  9. 10年可創收20-40萬元,海南沈香種植前景看, http://wwwbig5.hinews.cn/news/system/2008/08/05/010306647.shtml (最後瀏覽日:17 / 8 / 2011)。
  10. 10 劉蜀永 (1998),《簡明香港史》,香港:三聯書店有限公司。
  11. Stokes, E. (2011). 香城故影: Hedda Morrison's Photographs 1946-47. (Chan, J. Trans.). Hong Kong: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. (Original work published in 2010)
  12. Tillotson, G.H.R. (1987). Fan Kwae pictures: Paintings and drawings by George Chinnery and other artist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. London: Spink & Son Limited.
..........
 
更多內容
 
 

Important notices | Copyright©www.xiang-he.org. All rights reserved. Best view with IE 7.0 and 1024 x 768 resolutio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