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殊菩薩與中華民族淵緣深厚,歷代皇帝皆被視為其化身。文殊菩薩以智慧第一見稱,具皇者風範,其手持之智慧寶劍與般若經,正隱喻了作為帝皇的懷柔與威勢,恩威並施,大智大勇。
中國智慧思想之管治概念,強調以「仁政」、「王道」、「民本」為綱領,其中之重要經典,不乏篇章明訓,以示作為領導者應具備之管治智慧。
《孝經》共分十八章,將社會各階層人士,上至國家元首,下至平民百姓,闡述各人如何實踐孝道,在位者如何以智慧治理天下。以下為部分以智慧管治之道,使人心悅誠服之法 : 《孝經》之《諸侯章第三》-「在上不驕,高而不危;制節謹度,滿而不溢。高而不危,所以長守貴也;滿而不溢,所以長守富也。富貴不離其身,然後能保其社稷,而和其民人,蓋諸侯之孝也。詩雲:『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』」 意指作為領導者,不驕縱,不自大,並恰當管理財政,妥善分配資源,不作奢侈耗費,令儲備長期處於豐盈,人民生活無憂,社會和諧穩定,自能免於倒戈造反之事。又曰:管治之道,猶如行走於薄冰上,所有決策皆須深思熟慮,步步為營,才不至陷入危機中。
《孝經》之《卿大夫章第四》-「非先王之法服,不敢服;非先王之法言,不敢道;非先王之德行,不敢行。是故,非法不言,非道不行。口無擇言,身無擇行,言滿天下無口過,行滿天下無怨惡。三者備矣,然後能守其宗廟,蓋卿大夫之孝也。詩雲:『夙夜匪懈,以事一人。』」 意指作為官員,其言行、舉止、說話及行為,皆要合乎傳統道德,不應妄言、妄為。如每句說話都出自真誠,每種行為都合乎道德,則無須再選擇該說那些,該做那些才是恰當。一切皆由心而發,持正不阿,自然不用諸般矯言偽行,也不會帶來憤怨與指責。 《孝經》之《三才章第七》-「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,是故先之以博愛,而民莫遺其親;陳之以德義,而民興行;先之以敬讓,而民不爭;導之以禮樂,而民和睦;示之以好惡,而民知禁。詩雲:『赫赫師尹,民具爾瞻。』」 意指作為領導之首,必須以身作則,擔負對社會道德教化的責任。除仁愛親民,體恤疾苦之外,亦應倡導仁義道德,整頓人民品德修養,抑止歪風戾氣。促進社會和諧,互相尊重,彼此包容,和睦共存,行善受賞,作惡嚴懲,自可阻嚇違法亂紀之事,達至長治久安。 文殊菩薩為最古老之菩薩,是智慧力量的代表。而我國古聖先賢,亦是智慧仁德兼備。先賢提倡以德治天下,此種概念亦適用於現代企業管治文化作為借鑑。身為企業領導或管理階層,應加以仿效,並學習以德為本,公正持平,廣納諫言,知人善用,擔負對社會道德教化的責任,有如古代賢德仁君治國,發揮忠孝仁愛美德,民惟邦本,本固邦寧,以智慧令企業興盛繁榮,國泰民安,共建祥和世界。 問諸高明大德,管治之人若缺乏上述修為,驕縱自大,妄言妄為,良心泯滅,以損人利己之缺德手段,唯利是圖,這樣的企業會成功嗎?即使獲得財富,良知會不受責備嗎?得來的財富又可以保留多久呢?天理可容嗎?感覺到真的快樂嗎?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,注重自身品德修養,並以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」之五常作為五種主要道德規範。試問甚麼是成功?甚麼是最大的財富?甚麼是幸福快樂?希望我們都可自行尋找答案!如已有答案,恭喜!因已踏上成功之途,並獲得天下間最大的財富!最大的智慧! 最後,恭祝各位有緣人,慈善精進,智慧增長,身心健康,早日成佛!
|